返回
双锏

双锏

西部武术文化网
进入商家主页
商品详情
评价详情(0)
交易记录(0)

古兵器,鞭类。英文Sword breaker。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    

 

锏亦作“简”。武术短器械。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锏多双锏而用。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兵器分类

 八棱锏由一根八棱形铁杆制成,故得其名,长约四尺。  

 平棱锏长四尺,锏把为圆柱形,尾短有一小孔,可作穿绳之用。锏把前有六边形铜护盘。锏身呈六棱形,尾部粗而丰。锏顶端粗为一寸。平棱锏亦有单使,单使之锏粗有二寸。 

凹面锏锏长二尺五寸左右。锏把为圆柱形。锏身为方形,内中有槽,故得其名。 

四棱锏锏体呈四棱形状,故得其名。

浑圆锏锏身长为四尺,通体呈圆柱形,以铁制成。 

狼牙锏锏身是一根前端小,后端粗得圆形木棒。其长为二尺。棒长装有四排铁钉,每排四至六刺,交错排列。棒之顶尾各有一刺。铁钉呈三角形。由于铁钉尖锐,且又犬牙交错,攻击能力很强。其棒之尾端五寸为握手处,无铁刺。  

少林方楞铜锏少林兵器之一,全长三尺。

 

兵器特点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练习方法

 双锏练习教材锏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锏者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着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挂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双锏进枪等。双锏技法从身形、步法、兵器、技击、艺术技巧多方面综合为一体系,整个套路演变丰富多彩。其身形变化:俯、仰、开、合,上下起伏。步法灵活迅疾,技法多变,应用有:劈、挑、滚、压、搂、旋、撩、刺、崩、扫、滑、粘、脱等,技法势势相通串变。《陈氏太极双锏套路》是陈氏太极套路中的双器械之一,双锏多圳打、压、砸、挡、戳等锏法为主,同时结合陈氏太极拳功法,编出来的甄锏套路。此套路对练习太极拳的功架,周身协调一致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强攻防意识。由于对身法的要求较高,所以要想练好此套路,蛇须有较好的拳术功架方可习练。

 

兵器评价

 戏曲之中,锏无论是外形技法都是极为特别的一种。一对同样重量的双锏,正如锏在戏曲中的运用天枰的两端;没有锋刃的锏,更像是怒斥责罚的道具,而非取人性命、残人肢体的凶器。只有秉持大公无私之心的人,才能领悟锏法的最高境界。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使锏之人,必将成为公正和威望的化身。  

在民间小说中,锏往往是铁面无私、公正权威的象征,描写唐宋时期的小说中都有秦叔宝和八贤王受御赐黄金锏的桥段,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十分威风。锏是骑兵破铁甲的,就靠马跑起来借力抽人.若论刚猛强横,就是横刀也不及锏。剑在世界范围内被刀取代是必然趋势,就是近代刺刀也从剑形向刀形过渡剑者百兵之君,兵器之中的君子,不适合战阵之上。 

锏,整体为三棱形,金色,尺寸大小类似灵官鞭,锏在舞台上可作单锏或双锏使用。使用者有贾家楼九龙杯中的周应龙花蝴蝶中的邓车。使用单锏者有:镇潭洲中的岳飞,战樊城,中的伍子胥,贺后马殿中的赵德芳,打严嵩中的常宝童等。

 历史典故

 《还二锏》杀手锏也称撒手锏。按照词典里所说,撒手锏是 《还二锏》军队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对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打赢战争。还二锏一般称换二锏,又名美良川,出于《隋唐演义》。描写山西刘武周用尉迟恭为先锋攻唐,尉迟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李世民引兵抵御,与程咬金轻骑暗探白璧关,被尉迟恭发现,李世民大败落荒而走,尉迟穷追不舍。正危急间,秦琼得报,飞马跳锏来救。与尉迟比试膂力,尉迟打了秦琼三鞭,秦琼忍受住了;反打尉迟两锏时,尉迟吐血而逃。这就是传说《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上一篇:三眼枪

下一篇:流星

  • 举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