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武术文化网欢迎您!
  • 全国
  • 手机版
  • 二维码
  • 购物车
  • 客服专线:13709293819
  • 太极传人王廷魁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需求数量:
    价格要求:
    包装要求:
    所在地: 陕西西安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9-03-14 09:04
    浏览次数: 227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详细说明

    我的父亲王廷魁生于清末宣统年间,祖籍天津北仓镇对河刘园村。他是一个尊崇儒道文明的太极传人,一生酷爱太极拳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在济南府学做买卖时,因全家生活所迫,整日奔走于起居无常,冷热无着之际,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后经友人介绍修炼太极拳,师从杨露禅后代门生于化行众师兄弟,尽得杨氏真传。他修炼太极七十五个春秋,因祸得福,不但治愈了胃病,还修炼出豁达大度、淡泊无求、宽善待人、能忍自安的髙尚品格,一直活到95岁高龄,无疾而终。父亲一生不沾烟酒。他博览群书,研修太极理论,终日专心修炼太极拳,得其要诀。他虽身怀徒手防身之绝技,但从不外露。父亲中等偏高身材,长方脸,黑发宽脑门,双眼皮,目青眉秀高鼻梁。长年的太极功力,使他体态轻盈,精神饱满,旺盛的内气托住了沧桑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道道皱纹,看上去给人以慈祥、坚毅、智慧、向上之感。他总是身着母亲为他缝制的白色纯棉带疙瘩绊儿的上衣,下身穿黑裤白袜,紧扎着一双黑腿带子,脚穿黑色便鞋,酷似深山道庙中的太极拳师。每晚八时许,父亲都要干净利落地着装后才开始行拳。父亲的太极拳,行云流水,应物自然,拳姿雅静,优美飘然,似逸群之仙鹤。看父亲练太极拳,真是美的享受。青少年时期的我,在北运河畔皎洁的月光下接受太极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的熏染,随家父练太极,步走圆周、手划圆周、身行圆周、肢绕圆周,与兄长们一起得父亲太极真传;知五行,列八卦,通六合,辨阴阳。家父指点我们,说:“太极拳以气催力刚,则刚如金石;以松肢软化,则软如绵帛;以周身滑滚,则滑如池鱼;以随步粘黏,则黏如胶鳔。”“一日不练,十日落空”。“没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拳术,只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功夫。”是父亲人木三分的鞭策,催我知难而进,让我领悟了“太极拳以静制动,灵活多变,含而不露,以柔k刚,避实就虚,以顺制逆,出其不意,有四两拨千斤之奇功”的深邃太极精论。

    2005年10月,王氏家族三兄弟应邀出席了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联谊会。在太极拳发祥地——武当山,我同兄长们带着父亲的真传,与来自世界各地及祖国大陆二十四个省市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与传人,切磋太极拳技艺。“太极拳是集技击、强身、健体、养生、造型、审美、哲理于一体的儒道修炼精典”。“修炼太极拳,实则为修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奥哲理的涵养”。父亲的精辟论断,赢得了太极名家们的一致赞同。

    1964年,我高中毕业进津读师范。临行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要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练好太极拳,不光练出个好身体,更重要的是涵养终生,修身自立于世,走遍天下都不怕。”尔后我在津从教的四十余年中,父亲的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亲切教诲,成了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座右铭。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常在工作之余往返于津郊之间,向父亲求教太极拳真淹。“练太极拳,只有懂老子之道,才能明拳势;只有懂中庸之道,才能领拳风太极拳以虚静为本,以松柔为魂”。“太极拳得老子之道为本,得孟子之道为用”。“太极拳以老子之道定拳式,以中庸之道定拳风,“太极拳无处不易,无处不理”。“修炼太极拳,重在修炼内功”。“练太极拳,最终是心练,是提升高尚的人格修养”。父亲对太极功夫修炼的深邃见解,始终激励着我刻苦研修中华武术理论,力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理论高峰。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带着20余年修炼太极拳之初功拜谒了沧州著名“三绝”传人牛增华武术大师,在切磋太极拳技艺时发现,父亲传给我们的“门规”竟与牛增华武师的“门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2003年6月,我退居二线,是传授太极拳的教学科研实践催促着我开始追忆、挖掘、整理父亲的太极真传,并终于踏上了追寻父亲早年练功足迹的漫漫太极寻根之路。我走访中原武士,拜会香港、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传艺的中国武林名师。我登上武当灵山拜谒了王甲龙道长,夜以继日地走访了云集武当山的各路武林豪杰、太极名家及传人,仍渺无音讯。没想到,返津后在与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喻承镛宗师的亲密交往中,终于在莽莽武林中追寻到了父亲早年的练功足迹……半个世纪以来,我始终牢记父亲的“正宗未必有真传,真传未必有真功。”和“决不能只重名气,缺少豪气。”的谆谆教诲,以太极师祖张三丰的“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艺之末”,“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为座右铭,闻鸡起舞,修身悟道,含而不露,涵养自身。

    2004年底,当我执笔为在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宋蕴华宗师指导下,由香港袁仕杰博士编写的《赵堡太极拳汇真》作序时,我深深领悟到,是父亲呕心沥血地言传身带,让我在修炼太极拳中得到了太极功力,为我发表论著铺垫了底蕴丰厚的太极理论功底。在我师从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宋蕴华宗师,奋力攀登太极高峰,并凭借“在赵堡太极拳拳艺和理论方面的造诣”,被誉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被聘为美国国际太极易拳道总会顾问时,我才真正认识到了父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太极世家,是终生含而不露功德高尚的太极大师。我满60周岁时出任河东区政协委员、天津老年时报编辑和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每当我在学员面前展示父亲传给我的太极拳英姿时,每当我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云游古寺名川,或登上武当山拜谒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神像时,每当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美术学院端详父亲的遗像时,总会忆及胞兄王超的诗作书法《悼君家》。悼语曰:“祖承太极拳,亲友康亦贤。父寿年近百,桑梓口碑传。”思绪万千,心潮鼓荡,父亲慈祥的笑容时时再现眼前。每当我走进南开大学、天津市侨联、今晚大厦,或漂泊于神州大地,登上太极武坛讲学时,我曾多次感受到有父亲祥和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父亲的英魂犹存。2003年,我伙同继昌兄出山,靠半个多世纪的修身悟道真诚传艺,学员遍及天津市和平、河西、河东、南开、红桥、河北、北辰各区,在社会上引起了微略反响。为此,《天津日报》、《长寿》杂志、《天津老年时报》和《北斗星》杂志均作了长篇报导。父亲的太极拳术,父亲一生尊崇的儒道文明,终于在我们王氏家族第三代开始传承了。是父亲的太极拳历练了我坚韧不拔的个性;是父亲的太极拳让我以修身为舟楫,以顿悟为动力,打开了我的身心两健之门;是父亲的太极拳伴我辛勤耕耘一生,让我永葆旺盛的斗志和强健的体魄;是父亲的太极拳培育了我含而不露为修身之美德,笑伴人生,乐居于市,处事不惊,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永葆家乡人浓厚淳朴之情,和勤奋、坚韧、乐观向上、真诚待人的高尚品格。这就是父亲为我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那就是北辰太极情结。

    父亲于北运河畔鸡鸣即起,日落而作,一年四季练功不綴,带动了我们王氏家族几代人修炼太极拳。父亲还在乡里应邀传授太极拳,治愈了不少亲朋好友的疾病。在我们心里,父亲不但是知识与智慧的象征,还是王氏家族健康长寿的一面大旗。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父亲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早年丧父,青年丧兄,刚步人年轻时代就承担起十余口之家的生计。自土改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中被抄了家。不尽的伤感之事,过度的操劳,他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心态自若地面对现实,从容地应对人生坎坷。他终生保持着乐观豁达平和心态。他粗茶淡饭,起居有常,有着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他喜欢过平淡生活,一生视助人为乐为美德。新中国成立前,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仍然时常接济贫困邻里。在居家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他和祖母还收养了被人遗弃的残疾孤儿“傻大爷”,直至为他养老送终,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父亲一生关爱乡亲,宽善待人。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一位乡亲来借粮,母亲为难地对父亲说:“咱家的粮食也不多了。”父亲却说:“咱家现在还揭得开锅嘛。”“他们一家现在没饭吃,不能饿着孩子。”这位乡亲把粮食扛走时,父亲说:“快去把棒子(玉米粒)推成面,以后就不用还了。”父亲生活在旧社会,在苦难中了解了共产党、八路军。特别是当他结识了城里(天津)的地下党刘玉书先生和他的亲友罗振生先生后,更同情革命。天津解放前夕,在党组织遇到困难时,父亲不顾个人安危,从北仓把家里用的口粮悄悄地运往老城厢区北门里府署街59号后院,解决了地下党的燃眉之急。在国民党反动派横行的白色恐怖时期,当国民党便衣持枪追杀八路军特工人员时,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北仓老宅保护了特工。但他从来守口如瓶,直到父亲晚年时,我才从兄长那里彻底得知。天津解放后,曾在解放军打城防前领着我的兄长以遊玩为掩护,搞侦察国民党守城军队火力的地下党刘玉书先生,为此专程来到北仓村,向村干部讲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父亲九十岁时,我曾问过他:“您当时为什么那么做?”父亲深情地回答共产党、八路军是救穷人的。”土改时,父亲被定为富农成分,富农出身,并由此株连了全家。他心态平和地应对了几十年,这都得益于他终身对太极拳的修炼。在这几十年里,他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严于教子,和睦邻里,靠高尚的人品立身于世,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这风风雨雨,始终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和尊重。父亲在七十五年的太极拳修炼中,执著地追求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崇高修身境界。他一生闯过天下,学过买卖,种过田,经商卖过布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的1956年,父亲始才罢商务农。他听从生产队的安排,总是以豁达之心随遇而安,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十分敬业地干好每一项工作。父亲60多岁时,竟凭着多年的太极功力铸就的结实身骨,同生产队的青壮年们一起出工干活。在下水插秧,耪地秋收,挖沟调渠,外出河工等重体力队伍中,都能看到父亲的身影。白天,越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越是在晚间全神贯注地习练太极拳。他常说,越累越是要在睡觉前坚持打完太极拳,只有彻底舒筋活络,才能缓解一天的疲劳,得到充分地休息。父亲曾管理过生产队的厕所,他总是把厕所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不但迎来了更多的人人厕,还为生产队多积了肥。他一生有很高的家族期望,但又心平气和坚强地面对现实。

    在人生坎坷中,他柔中寓刚,避实就虚,以顺制逆,审时度势,靠自身多年修炼的太极功力,不断地化解着他一生意想不到,有些又是意料之中的难事和愁事;总是把寄于后辈的希望付诸于他艰苦奋斗的现实生活之中。父亲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慈父,但在修身齐家,教子立身的是非面前,他从来就有着鲜明的做人做事准则,从不迁就,绝不让步。1960年冬月的一天,我跟父亲一起去买粮,回来一称多了16斤半籼米。我和弟弟们看着这从天上掉下来的籼米,饥肠辘辘地围在父母身旁。我们已经有两年没有吃上纯粮了。在这两年中,母亲天天剁野菜刹白菜帮子,终究还是填不饱我们的肚子。在那度荒的年月,母亲剁穿了三块砧板,累伤了手腕。她不止一次地向我们兄弟许愿:“等有了粮食,妈妈一定让你们吃一顿纯粮,吃一顿饱饭。”面对这不期而至的籼米,父亲却毫不犹豫地说:“继中,这米可不能留,快给粮店送回去!”父亲一言九鼎,屋里顿时鸦雀无声。他从来都是家里的最高权威。父命如山!我背起粮食飞也似的向粮店跑去。在奔往粮店还米的路上,我虽饿得头昏腿软眼发花,但仍是跑个不停。此时我真正懂得了“做老实人”和“品德高尚”的分量。在节粮度荒的年月,粮食是救命之物呵!父亲竟是宁可带着全家饿肚子,也要做老实人。他荒年教子还米,常年救助邻里,扶贫助残,这件件往事始终铭刻在我的心头。

    风雨养正气,无求自芬芳。今天,当我们穿过这百年的历史烟云偶然回首望去,会看到一位淡泊名利,修身齐家报国,严于教子,忧国忧民,饱经沧桑岁月洗礼的慈祥世纪老人鹤立星空。他坚定的靠知识兴旺家族报效祖国的信念,始终震撼着我们几代人的心灵。他用毕生精力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承传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儒道文明。父亲的精神千古!父亲的英灵与儒道文明同在,与太极长存。


    更多>同类师生家园
    吴式太极拳十三要——王培生 内功之理——王培生 太极传人王廷魁 查拳心意六合拳大师李尊思
    0相关评论